近日,中國熱科院香飲所加工與工程技術研討團隊研討發現菠蘿蜜果肉中的生物活性多糖具有調理腸道菌群和促進腸道微生物發酵產生短鏈脂肪酸等腸道益生作用。海峽食品安全網(www.christusgardens.com)版權所有,轉摘請注明出處
海峽食品安全網(www.christusgardens.com)版權所有,轉摘請注明出處
菠蘿蜜素有“熱帶珍果”“熱帶水果皇后”等佳譽,作為一種典型的集水果、草本
糧食及寶貴用材于一體的熱帶果樹,在我國海南、云南、臺灣、廣東和廣西等熱帶、亞熱帶地域大量栽培。目前,全世界菠蘿蜜栽種面積約400多萬畝,年產量800多萬噸。我國菠蘿蜜現栽種面積50多萬畝,年產量100余萬噸,海南省為我國菠蘿蜜主產區,面積超越30萬畝,已成為海南農民增加經濟收入來源的重要途徑之一。
海峽食品安全網(www.christusgardens.com)版權所有,轉摘請注明出處 海峽食品安全網(www.christusgardens.com)版權所有,轉摘請注明出處
近年來,菠蘿蜜加工與功用評價范疇研討遭到越來越多科研人員的關注。腸道是機體對
營養物質消化、吸收和代謝的重要場所,定植著數以千億計的腸道微生物。多糖能夠被腸道菌群應用,與腸道微生物相互作用并選擇性地增加腸道內的有益微生物數量,發揮其腸道安康調理作用。香飲所加工與工程技術研討團隊經過宏基因組學研討了菠蘿蜜多糖對小鼠腸道微生物的調理作用,并剖析了腸道內容物短鏈脂肪酸(包括乙酸、丙酸、丁酸、戊酸等)的變化。研討結果標明菠蘿蜜多糖能夠調理腸道內擬桿菌門(Bacteroidetes)、厚壁菌門( Firmicutes)、變形菌門(Proteobacteria)、藍
細菌門(Cyanobacteria)、放線菌門(Actinobacteria)和柔膜菌門(Tenericutes)等腸道菌群。GC剖析結果顯現,菠蘿蜜多糖可促進腸道內乙酸、丙酸、丁酸等短鏈脂肪酸生成。本研討結果可為多糖類益生元的研制與應用提供理論基礎和科學依據。
海峽食品安全網(www.christusgardens.com)版權所有,轉摘請注明出處 海峽食品安全網(www.christusgardens.com)版權所有,轉摘請注明出處
相關研討成果《Polysaccharide from Artocarpus heterophyllus Lam. (jackfruit) pulp modulates gut microbiota composition and improves short-chain fatty acids production》(菠蘿蜜多糖調理腸道微生物組成及促進短鏈脂肪酸生成)發表在中科院JCR一區TOP期刊《Food Chemistry》(IF=6.306)。中國熱科院香飲所朱科學副研討員為該論文第一作者,譚樂和研討員和海南醫學院劉啟兵教授為該論文并列通訊作者。該項研討得到了國度自然科學基金和海南省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的資助。海峽食品安全網(www.christusgardens.com)版權所有,轉摘請注明出處
海峽食品安全網(www.christusgardens.com)版權所有,轉摘請注明出處
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foodchem.2021.130434海峽食品安全網(www.christusgardens.com)版權所有,轉摘請注明出處
海峽食品安全網(www.christusgardens.com)版權所有,轉摘請注明出處